首页

国产SM在线视频

时间:2025-05-29 13:57:34 作者:保护地下水资源,内蒙古要求矿井拧紧“水龙头” 浏览量:11768

  中新网来宾8月27日电 题:广西老兵肖瑞可:三十五载“耕耘”甜蜜事业

  作者 陈秋霞

  “为了报效祖国,保卫人民,我今生无悔,我无愧于‘共和国卫士’这个光荣称号。”广西老兵肖瑞可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肖瑞可讲述故事(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肖瑞可于1978年12月8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军人。1979年2月,肖瑞可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经受战争的洗礼,用热血诠释了保卫南疆的铮铮誓言。1981年5月,肖瑞可第二次参加对越作战,保卫国家的安宁。

  他在两次对越自卫还击战争中荣立二等功一次,荣获团、营、连嘉奖共十二次;1982年荣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奖章一枚。

  退伍不退色,以厂为家

  肖瑞可从部队光荣退伍之后,1985年7月参加工作,成为广西来宾迁江糖厂的一员。

  “一进厂我就被分在压榨车间榨机工岗位,从一名榨机工干起,当时厂里的工人称呼我为‘榨机佬’。”肖瑞可说。

  这一称呼让肖瑞可感到很亲切,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做好本职工作,立志为迁江糖厂的“甜蜜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当时,迁江糖厂这列榨机组是进口设备,安装所使用的工具扳手、螺栓螺帽都有20公斤重。”肖瑞可说。为了“摸透”它,肖瑞可虚心请教老师傅,勤学好问。

  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他熟练掌握榨机设备的构造、性能,掌握了操作技能,成为榨机岗位的骨干,并得到车间领导信任。1990年,肖瑞可担任榨机班长,在榨机工作岗位一干就是十年。

  “无论做什么工作,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缺少的。”靠着对工作的热爱,肖瑞可在平凡的工作中摸爬打滚,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迁江糖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凝聚了糖厂人辛勤汗水的“甜蜜事业”得到发展。

肖瑞可获得荣誉(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用奋斗的英姿,添砖加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6年肖瑞可走上了企业中层管理岗位,成为国家干部。此后22年时间里,肖瑞可先后在保卫、党工办、企业管理科等岗位上工作,在单位一直拥有良好口碑。

  2003年,肖瑞可参与的QC小组活动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的班组;在动力分管锅炉生产及现场管理工作,他身体力行,抓好脏乱差治理工作,锅炉生产安全率100%,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在保卫科长、书记岗位工作四年的时间里,肖瑞可全面抓好保卫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保卫队伍的战斗力,成绩突出,实现治安零案件工作目标,连续三个年度被公司评为先进集体。

  在党工办主任、机一党支部书记四年的时间,肖瑞可注重抓好党建团建工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工群团考核机制,推动公司党工群团工作成绩显著,得到公司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肖瑞可讲述故事(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作为退役军人赶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觉得无比自豪。只要能为国家出力,年纪再大我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肖瑞可说。

  四十多年过去,当年龙腾虎跃的青年,如今是皓首苍颜。经历岁月的洗礼,肖瑞可仍不忘初心。他立志发挥好余热,传承好红色基因,勉励后辈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国奋斗。

  2020年,肖瑞可退休回归来宾市兴宾区城北街道社区大家庭生活后,依然时刻保持军人本色,坚持学习,积极参加当地党委和政府开展的各项活动,投身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去。

  退休至今,肖瑞可已为城区师生、职工、入伍新兵、留守儿童、辖区居民上了30多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到政府部门讲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

  肖瑞可表示自己将一如既往,把握好新要求、新目标,在挑战中寻找新的动力。(完)

【编辑:刘阳禾】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

北京8月31日电 综合消息: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国30日对以色列军队连日来在约旦河西岸发动大规模袭击表示关切与担忧。

中国驻澳大使:合作共赢是中澳应对全球挑战的正确选择

湖北房县雪中“闹春” 习俗起源于唐代

吉林10月5日电 (记者 石洪宇)对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新开河村的8名“星空导游”来说,眼下的中秋国庆假期近乎是一场“耐力赛”——每天都有数百名游客守在天文望远镜前,彻夜寻找星河里的点点星光。

专家:大雪时节艾灸这两个穴位可补阳气

榕江还将市场化引进更多足球学校、培训机构,提高村超球员球技,培训裁判、教练、解说等更多足球人才,争取将三宝侗寨建成中国全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开展少儿足球培训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热爱足球、参与足球;全面推进“班超”(校园足球)足球体育教育,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热爱足球,懂得团队合作。

中方谈印尼总统将访华:彰显中印尼关系高水平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是40多年前小岗村的普遍现状;“红薯干,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也成为当年小岗人的口头禅。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